新加坡报业控股奖学金面试
张扬帆
2011年3月23日 17:10 – 17:40
面试官:
联合早报管理层人士
人事部门人员—她曾经在scholarship day来华中介绍SPH奖学金
面试为中英双语
1. 询问我永久居民的申请情况,父母是否在新加坡,现在我住在哪里,以及PSC的申请情况。
2. 职业倾向
新闻工作者与软件工程师
二者差别很大
我举例说明二者相似的地方是对信息的敏感度,以及与人的相处的灵活程度。
反思:我其实可以顺着话题讲二者差别的确很大,但人生交叉路上面对的选择很多,这是我目前最有兴趣的两个行业。即使日后做软件开发,也是想做跟中文媒体相关的软件。二者重合度高。
3. 报了这么多大学,最想去的是哪两所?
斯坦福和卡内基梅隆。
4. 如果拿不到奖学金,还会出国读吗?
不会。
5. 如果留在本地,会读什么专业?
Computer science & Applied Math
6. 有考虑过回中国上大学吗?
没有。因为中国大学条条框框太多,官僚主义盛行,不够开放,学术研究不自由。
7. 这是个人印象还是经过实证的?(面试官明显表示怀疑)
我说有朋友的父母在大学当教授,据他们所说的确如此。
反思:这是一大失误。没有引用写“蚁族”论文的经验谈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了解,没有讲教育GDP主义。而且也没有引出不回去读大学的其他因素:走远些,到不同的国家体验不同的文化,想在新加坡定居等等。整个人回答问题的出发点太狭隘了,想到什么说什么,但又没有很好地利用个人经验。 个人感觉回答得很不好。
8. 是否考虑过回中国当记者。
没有。中国媒体被政府管得太严,没有媒体自由。媒体人不能遵循职业道德报导事实。
新加坡相对而言会更开放些。
9. 请谈谈中国媒体跟新加坡媒体的不同。以对一件新闻事件的报道为例。
两者最大的不同是政府对媒体的管制程度。
以两会为例。中国官方媒体是政府的传声筒,报导起来比较一板一眼。联合早报报道两会,除了传达事实,还可加入作者自己在两会期间所见所闻的比较生活化的例子。
反思:回答这题时,没有坦诚自己其实没有深入思考两国媒体的不同。没有从媒体报道国内、国外新闻,以及各个领域的新闻时,政府的不同管制程度来分析。太笼统了,泛泛而谈。
10. 是否每天读联合早报,最喜欢哪个部分。
回答中国早点和言论版。解释原因。
11. 看不看报导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印尼、香港、台湾的新闻。
回答会看本地新闻,但不是特别详细,因为个人兴趣问题,对马来西亚与印尼的新闻不是特别关心。对香港、台湾的新闻偶有关注。
12. 所以你基本上是只看中国新闻对吗?
回答:可以这样说。
反思:这是最大的失误,给人留下了我知识面狭隘的印象。我其实应该回答,关心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新闻,比如关注本地的教育、社会问题,台湾的政治动态与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,台湾与中国经贸往来的消息,香港的民主问题, 香港娱乐新闻等等。问题的症结还是自己的确只对中国新闻最有兴趣,所以被问到这个问题有些心虚,反应不过来。
13. 还有什么疑问吗?
我问面试官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当记者。问他对于亲身经历社会重大事件的个人感受。问他对OB markers的看法,还有媒体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,同时也分享我的看法。
这是一段互动的对话,我表现得很自然,问的也的确是我很感兴趣的问题。只是时间与尺度把握得不好,最后面试官说他问的是我对奖学金有没有什么疑问,而不是要讨论与媒体相关的话题。
总结:
我个人感觉表现很不好。整场面试总是以捍卫自己的观点为主,没有抓住机会承认自己的不足然后虚心说今后会改正,有些死板。而且回答问题没有从多方面、多角度思考,很少举具体例子证实自己的观点。所以Q7 和Q12回答得特别不好。
准备这次面试的一个多星期中,我主要针对的方面是报纸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,报纸应当如何利用新媒体扩大读者群。但在面试中却没有把这个问题很好地 带进来,说透彻。在回答Q2的时候错失了这个机会。
我忽略了对中国报业的了解,没有深入思考过政治与社会文化对媒体的影响程度这一课题。
今天的面试让我意识到我对报纸传媒的了解还是很肤浅的。知识面不广,认识程度不深。不过我每次面试过后都只记住自己犯的错误,不记得自己的亮点。结果如何,真的是看考官的看法了。